離心泵在運行過程中,如果產生汽蝕會影響流體的正常流動,泵會產生噪聲和振動增大,甚至造成堵流現象,并使泵的流量、揚程和效率顯著降低,縮短泵的使用壽命,因此在工程實踐中必須嚴格防止汽蝕現象的發生,而在水泵工程技術人員的選型時,往往只考慮水泵的容量和揚程,很多因素對汽蝕現象都忽略不計,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探討和研究,以防汽蝕。下面用實例分析水泵汽蝕的原因及解決方法。
一:某真空塔操作,塔頂回流泵在運轉過程中發生氣蝕。回流槽在6米平臺,泵的氣蝕余量為2.5m,中間有10m左右的管線和兩個閥門。從設計計算的角度看,不應該會發生氣蝕的,但現場出現了這種問題,問題出在什么地方?
按設計要求只要管路有效氣蝕余量大于泵的必需氣蝕余量1~1.5m,泵就不會發生氣蝕。但是,泵的必需氣蝕余量和流量有關,泵廠商提供的數據為額定流量下的必需氣蝕余量,如果流量增大,必需氣蝕余量也隨之加大,因此需要根據實際運行情況,從性能曲線中查得實際工況下泵的必需氣蝕余量是否增大。
另外泵入口段的阻力也要根據實際工況進行計算,以求出準確的有效氣蝕余量。由此來核實是否可能產生氣蝕。可以先看一下泵入口壓力是否足夠;泵入口溫度是否過高;泵的轉速是否過高:發生氣蝕時泵的工況與泵特性曲線所允許的工況是否有偏差。如果經核算確實不會產生氣蝕,入口管路或閥門堵塞會造成入口阻力增加,而使有效氣蝕余量降低,從而可能產生氣蝕。
二:某公司有兩臺輸送工程水離心泵,運轉一年后,發現泵體滲水,打開后泵殼后發現有類似蜂窩狀溝壑,有人說是氣蝕所致,但有人認為根本沒有符合產生氣蝕的條件,泵內不會產生氣泡,因為輸入液位要比泵位置高得多,百思不得其解,是什么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。
首先,從“輸入液位要比泵位置高得多”是不能得出“不會氣蝕”的結論的。分析是否發生氣蝕還要看離心泵的安裝高度、氣蝕余量、液體的溫度、密度、管路的狀況,計算出該泵的允許安裝高度。這種情況下泵的允許安裝高度應該是負值,即泵的位置要低于輸入液面。如果泵的實際安裝高度大于泵的允許安裝高度,盡管實際安裝高度是負值,但還是會引起氣蝕。也有可能是泵殼的質量不好,或者是輸送的液體的腐蝕造成的。
在實際生產運行中,也要加強對離心泵的維修,及時更換破損的部件,減輕離心泵發生氣蝕所產生的危害,從而在使用中延長泵的使用壽命,提高泵的運行效率。工作人員在工作時必須認真負責,正確安裝和使用離心泵,及時發現氣蝕現象,分析原因,采取相應的措施,從而保護生產的連續,減少材料的消耗,節省人力物力。